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近年来迅速普及,已经被证实能够显著提升人类创造力,但往往伴随着内容多样性的下降。一个尚未充分回答的重要问题是:当用户习惯依赖生成式AI后,在这种工具无法获取或使用时,他们的创造力能否维持?想法的独特性是否会恢复?近期,李圭泉课题组在Technology in Society发表题为《Creative scar without generative AI: Individual creativity fails to sustain while homogeneity keeps climbing》的论文,通过一个大型的二手数据和一个纵向追踪实验,结合断点回归设计和机器学习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一(左图)分析了419,344篇发表于ChatGPT-3.5发布前后(2021–2025年)的学术论文,利用断点回归设计检验ChatGPT的可用性对学术创造力和内容同质化的影响。
研究二(右图)招募61名大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创造性任务实验,其中一半受试者可使用ChatGPT-4辅助。实验结束后还在第30天和第60天进行追踪测验,以考察AI不可用后的持续效应。
研究揭示了三个关键结论:
1. ChatGPT能短期提升创造力,但伴随着逐渐加剧的内容同质化。 无论在学术论文发表,还是实验室创新任务中,使用ChatGPT的群体在产出数量和新颖性上显著提高,但文本风格和内容逐步趋同。
2. 创造力提升不可持续,AI不可使用后被提升的创造力迅速消失甚至低于初始水平。 一旦停止使用ChatGPT,用户的创造力水平迅速回落,在部分测验(如远距联想测验、蜡烛问题)中甚至明显劣于未使用过ChatGPT的对照组。
3. 同质化趋势却持续存在,留下“创造性伤痕”。 即使在ChatGPT撤离数月后,曾使用过AI的参与者仍表现出更高的相似度,说明AI的影响在认知与表达上留下了长期烙印。
左图:ChatGPT出现对各个学科的影响
右图:ChatGPT对AUT和解决问题两类创新任务的影响
ChatGPT对AUT的内容同质性和语言风格同质性的影响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生成式AI在个体持续创新过程中的动态作用机制:其创造力收益是短暂的,而同质化效应则持久存在。研究提出了“创造性伤痕”(Creative Scar)的新概念,强调过度依赖AI可能削弱个体真正的创造力积累,并对未来的创新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Technology in Society是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性期刊,JCR一区/中科院二区TOP,影响因子12.5,在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分类下271本期刊中排名第2位。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李圭泉课题组22级博士生周意勇,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分别是已毕业的21级硕士生刘晴涵和实验室研究助理黄继豪,李圭泉为本文通讯作者。这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471129)资助完成。
论文链接:Zhou, Y., Liu, Q., Huang, J., & Li, G. (2025). Creative scar without generative AI: Individual creativity fails to sustain while homogeneity keeps climbing. Technology in Society, 75, 103087. https://doi.org/10.1016/j.techsoc.2025.103087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