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甘怡群教授、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吴健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亮研究员牵头编写的《国民心理韧性调查报告(2022-2023)》正式发布。这份调查的数据采集跨越两年,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和人群,系统性聚焦国民压力和压力下的心理韧性,不仅响应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也为我国心理韧性领域的大规模人群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后续心理健康服务优化、政策制定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报告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揭示了国民心理韧性在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维度的显著差异。
年龄:18-24岁成 “压力高地”,心理韧性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
在各年龄段中,18-24岁群体的压力感知水平居首(如图1),非适应性应对策略使用较多、认知灵活性最低,心理幸福感得分也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
图1 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压力感知水平
而12-18岁的青少年群体,在各年龄段中心理韧性得分最低,尤其以14岁为心理韧性的低谷期(见图2)。从年级变化来看,初三学生的压力感知水平陡然提升,并在高中阶段持续增加。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成长心态自初一起却逐年下滑。这些趋势表明,青少年在关键成长阶段面临心理资源减弱与压力持续增强的双重挑战,亟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干预。
图2 2023年不同年龄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
性别:男性女性“心理特质各有优势”,应对方式差异明显
在压力感知上,女性高于男性;但在网络霸凌感知上,男性高于女性。
应对策略上,男性更倾向于 “表达抑制”,而女性在“压力疏导”上表现更优,即女性在经历压力后通过反复思考所实现的积极变化,比如个人力量感的增强, 发生生活中新的可能性等。在青少年群体中,与女生相比,男生的非适应性应对策略更少,心理韧性得分更高。这种差异提示,在心理健康干预中,需针对不同性别设计差异化策略,如对女性侧重意义建构,提升其在逆境中发现新意义和方向的能力,对男性则可加强情绪表达训练。
收入:并非 “越高越好”,50-100 万年收入群体心理韧性最优
报告打破了 “收入越高心理韧性越强” 的固有认知,揭示出收入与心理韧性的非线性关系。比如100 万元以上高收入群体的压力感知(2023 年 22.36 分)反而高于 50-100 万年收入群体,非适应性应对策略使用也更多,反映出高收入带来的高期望、高责任可能转化为新的心理负担。
职业:企业管理者韧性突出,农林牧渔劳动者需更多支持
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韧性差异同样显著,比如企业管理者的心理韧性、认知灵活性、自我肯定等指标也均高于其他职业;。
压力与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成年人群的调研结果发现,压力事件导致负性结果的链条中,压力感知起着中介效应,认知灵活性起着调节效应。青少年的数据也发现,压力感知和心理韧性受人格特质、成长心态、人生意义感及应对策略共同影响,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观念和调整认知来避免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甚至获得成长和韧性。
从数据到行动,共筑“韧性中国” 心理韧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被培养和强化的能力。《国民心理韧性调查报告(2022-2023)》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国民韧性现状,为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不同群体提供实践和提升路径。未来,研究团队将持续追踪国民心理韧性变化,推动成果落地,让科学研究转化为全民可及的心理支持,为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构建韧性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