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不仅关乎饥饿,很多人还通过它来平复情绪波动。尽管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通常与过度进食(overeating)相关联,但许多实验研究并未重复这一现象。事实上,情绪性进食不仅包括过量进食,还包括进食减少(undereating),而后者常常被忽视。关于这两种行为如何共同构成个体的进食模式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机制,目前研究尚不清楚。

2024年9月,臧寅垠课题组在进食障碍领域的权威杂志《Appetite》上发表了题为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y and instability of negative emotional eating: A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的研究文章,深入探讨了情绪性进食模式的多样性及其稳定性。文章采用潜在转变分析方法,揭示了负面情绪性进食中存在的独特行为模式及其潜在健康风险。

该研究发现,情绪性进食可以分为四种行为模式:低情绪进食者(占11.5%–15.8%)、情绪性进食-少食者(占31.1%–40.5%)、情绪性进食-多食者(占15.9%–18.3%),以及混合型情绪进食者(占29.7%–37.2%)。在为期六个月的跟踪调查中,近50%的参与者出现了行为模式的转变,且多数转变为混合型情绪进食者。此外,研究还表明,情绪性进食-多食者表现出更高的焦虑、抑郁、压力以及饮食失调的风险;而性别、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与进食模式的类型及其变化趋势密切相关。

这项研究突显了情绪性进食模式的多样性及其相对不稳定性,表明情绪性进食可能存在特质性与状态性差异。研究为未来针对负面情绪性进食的干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臧寅垠研究员课题组博士生包佳敏为本文第一作者,臧寅垠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此外,已毕业的硕士生雷霆和朱春也为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200077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371139)的支持。

参考文献:Bao, J., Lei, T., Zhu, C., & Zang, Y. (2024). Unraveling the Complexity and Instability of Negative Emotional Eating: A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Appetite, 107657.


2024-09-19